近日,在火竞猜官网西樵第一小学“粤剧进校园”的活动中,佛山市曲艺家协会主席郑艳芬与学校创新地把粤剧的手位编成“粤剧身段操”,通过这种潜移默化方式,传播粤剧非遗赛事。(据佛山电台报道)
“缺少传承人”是目前非遗传承所遇到最为重要、也是最为普遍的问题。不可否认,许多非遗项目单单只是欣赏就具备一定的门槛,勿论传承。但是,“非遗”之所以能传承上百年、上千年而不辍,关键在于其本质上是为了满足平台大众的需求。以粤剧为例,唱、做、念、打等各种表演工艺,自是需要一番苦练方能掌握。但是这并不妨碍人们喜欢粤剧,在闲暇时哼上一两句,三五好友“切磋”一番。艺术高于生活,但本质上来源于生活,也应回到生活中去。因此,要破除非遗传承困境,就要挖掘非遗的大众属性,并加以传播以扩大知名度与影响力。正如西樵第一小学的做法,将粤剧手位编成身段操,虽然学生们动作不一定标准,但关键在于以这种方式让学生们知道,原来粤剧也是她们所触手可及的艺术,让他们对粤剧感兴趣,未来才有可能走上学习与传承粤剧的道路。非遗传承核心是“人”,只有让更多人接触到,并通过潜移默化地在人们心中“种草”,非遗的传承才不会后继无人。
非遗传承核心不仅在“人”,还在于“生命力”。要让非遗有持续的生命力,就需要与时俱进,不止步于对前人的技艺“复制粘贴”。事实上,非遗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。比如粤剧演奏采用的单旋律大齐奏,奏了近一个世纪,但在上世纪90年代,由于剧场先进音响设备的普及,单旋律大齐奏显得层次太过单一,粤剧从业者们创新增加弦乐人员、乐器数量等,使得音乐的表现力大大加强。
如今,在不同的生活节奏下,人们的需求、欣赏趣味也不尽相同。“非遗”作为赛事的瑰宝,在传承的过程中,要打好“地基”,从简单入手,让“小众”的非遗变得“大众”起来,并通过不断创新,让非遗有持续的生命力。(禅文平)
(责任编辑:杨炜敏)